<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站内搜索:

        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

        新闻中心
        参政议政
        组织建设
        社会服务
        学习研究
        九三风采
        市级组织
         
        褚辅成研究重点委托课...
        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浙江省委员会...
        2021年度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浙江...
        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浙江省委员会...
        2017年部门预算

        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

         
        用户名:
        校验码:
        密    码:
         
         
         
         人物专访 

        青蓝互滋有乾坤
        ——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有泉

               发布时间:2006-04-12 点击数:6576

        作者: 王凯玲 吕晶
        2006年4月12日    摘自《浙江大学报》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有泉教授的办公室设在玉泉校区的近代物理中心主楼里,下午三点半,笔者依约而至,敲门获入,却发现李老师正接待“访客”。真是无巧不成书,来访者不是别人,恰是李教授的“得意门生”博士生顾世建。——于是,笔者的采访本里就留下了在物理学治学过程中老师的严格和慈爱、学生的勤奋和感恩……
          
           把握“生命线”和“主绳脉”
          不可否认,博士学位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是衡量博士生治学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在如何成就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的问题上,李教授着力讲了“生命线”和“主绳脉”的把握。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众多评价指标中,李教授认为,原创性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生命线。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和掌握丰富的材料是提高论文原创性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恰当与否相当关键,导师在其中起着擎旗指路的作用,既要看准学科的前沿,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又不能太过羁束研究工作,而应当为学生留下开拓深化的空间,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李老师特别强调:博士研究生不能一直原地踏步,总做跟随性的东西,而要结合实际尝试一些发散性、原创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导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出新的想法,认识原创性的重要,并将其作为自己学习中的一个追求目标。
          当问到顾世建博士的这篇获奖论文在选题上是否遇到过波折时,顾世建给笔者打了个比方:论文的选题不是“一锤定音”、“见风就是雨”的。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研究的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存在着改题的可能性,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是选题本身存在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物极必反”,若是过分地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不利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
          李老师认为,形成一篇能被一致公认为有高品质的博士论文,“读书”和“调研”是贯穿始终的主绳脉,两者一个都不能少。鼓励博士生在形成博士学位论文前,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在此基础上去做论文,是李教授一贯的教学态度。因为国际一流刊物或重点刊物有严格的评审制度,采取匿名评审,能够发表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是有一定创新性的,从而避免了重复研究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 学者求理创术
          顾世建博士“低维强关联多体系统的非微扰研究”的论文成果的形成可以说是六年磨一剑。论文出不出得了成绩,氛围相当重要。就像古话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寒”的环境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言谈中,李教授一再强调“科研精神”。笔者留意到李有泉教授的办公室墙上是一块大黑板,在黑板上有用水笔写的推导、图式,也有贴着白纸,上面写着一些物理式子。李教授现在带的两组博士生小组分别由3人和4人组成,他们经常对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把一些启发贴在上面。“我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科学研究应当注重团队的合作。”但是注重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依赖的惰性。它和“独立的”、“钻研的”精神并不矛盾。“科研应以独立完成的科研为主,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只能是辅助。就像你们小时侯两种玩具汽车,一种是先让车轮和地面摩擦,开始借用外力使车轮快速转动,随后自己向前行进,另一种是你得始终推着它向前,当你外力停止时,它也停止了。科研更应该鼓励第一种,注重对独立思考、操作能力的培养。”李老师提倡在小组讨论时学生首先发问,“这样更能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我最不希望学生急功近利,做研究前,张口就问:“‘能不能老师给题’、‘这样的选题难不难’、‘这样的研究题目能不能出成绩’。”
          李教授说“优秀博士论文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研究理论物理领域有时候是孤独的,当面对挫折,就必须有一种钻研的精神和克服浮躁的心理素质。


         
        相关新闻:
        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是我最大的心愿       发挥科研专长,探索海洋奥秘      
        让历史告诉未来       谭建荣:有价值的事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青蓝互滋有乾坤——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有...       为人求正、为学求真、勤于钻研、善于创新      
        我的恩师王季午教授       民事大于天——记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成员、参政议政能手留正铨      
        欢迎您:您是第 62787049 位访客